首页 > 相关新闻
能源危机下中国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

能源危机下中国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

据媒体报道,由于电煤供应不足,全国电力缺口达6963万千瓦,已经有13个省级电网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全国电煤库存2032万吨,每日电煤缺口达33万吨,已经有部分机组发生缺煤停机,相当数量机组存煤低于警戒线。可见中国除石油天然气之外,虽然作为煤炭储藏量大国,但是因煤炭荒而引发的电荒不得不作深刻的反思。
  节能减排是去年才开始提出来的,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中国也要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日本等国。数据显示,GDP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单位GDP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重点钢铁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40%,电力行业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万元GDP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例如,中国利用能源生产钢材、水泥等,就要浪费掉巨大的能源。而2007年的钢材出口达到国内钢材生产总量的四分之三左右。为什么要生产这么多钢材出口?这是个问题,当然是源于国内锻造业的不发达,不能把生产钢材的技术含量提升,用于汽车、轮船等高附加值产业。最重要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还在无视环保,是GDP综合症过重,还是别的原因?是为了官职升迁买下保单,还是别有用意?
  以日本为例,早在1979年就颁布实施的《节约能源法》约束和鞭策国民和企业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目前,日本的节能技术,特别是电器产品的节能技术取得了飞速的进展。日本绝大部分空调的耗电量已降到10年前的30%~50%。松下冷机公司的新型节能冰箱,节能效率比政府规定高出一倍,只相当于该公司10年前同类产品的七分之一。日本厂家还在大力开发录像机、音响等电器产品的定时、待机状态节能电路,计划将定时、待机状态的耗电量降低到目前的1%。但是这些产品的附加值是高的,数据显示,2003年年底,中国发电装机总容量达3.7亿千瓦,而日本只有2.2亿千瓦却创造了4倍于中国的GDP。这就是中国科技含量太低的缘故。
  据官方数据显示,2007年日本依然是中国进口的最大对象国。为什么要进口他们的东西,自然要问我们为什么生产不出来这些东西?说句伤人大雅的话,中国除了生产科技含量低、能耗高、污染重的产品出口创汇,除了利用廉价劳动力生产日常百货、衣服鞋类、玩具等小杂碎,甚至被国外投资者掌握技术,仅在中国建个厂,技术、资本权是他们的,国内只负责提供厂房、廉价劳动力按部就班的生产加工,结果大部分利润是他们的,小部分是中国工人的,中国人真可谓一文不值。
  2006年《华尔街日报》有一则关于中国能源方面的报道说:过去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致力于用天然气来替代煤炭和石油的使用,但天然气价格的飙升却打乱了这种部署。中国难以实现能源使用多样化可能会进一步破坏本已恶化的环境,并造成国际油价进一步上涨。并援引了中国一个城市的状况:位于中国中部、人口为80万人的铜川市在90年代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以至于在卫星图像上都无法看到这个城市,当时的中国领导人也把铜川市戏称为'看不见的城市'。至于这是个案,还是整个中国环境污染的白描,想必路人皆知。
  去年厦门PX项目引起一场关于民意与政府权力、环保与污染的较量。在官方,建PX项目可谓低投入高产出很是利好,在民意则是高危害很是不利。我在查阅PX的含义时知道,这是一项高剧毒化工项目,PX英文名称1,4-xylene;p-xylene。中文名称对二甲苯。主要用途作为合成聚酯纤维、树脂、涂料、染料和农药等的原料。在去年年底时,厦门PX项目可能由于受到民意压力有了新动态,有意向改迁。但是在我看来,兴许当地的居民确实用自己的行动捍卫了自己的权利,就算是民意的胜利又如何?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并非是什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即使改迁之后难道就不危害其它地区居民的生活安全了吗?在厦门人看来,他们不需要,同样别处也不需要,最好别在中国这个地方建。如此危害环境,哪怕有万一不确定性,也不能。
  《亚太经济时报》刊登文章说:'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推动器,但殊不知一部分'中国制造'却严重危害着中国的能源安全。不少高耗能项目的主要市场在国外,中国却不惜资源、环境代价,不顾国内能源紧张的形势,努力为别人提供高耗能产品,实在得不偿失。而把一原因归纳起来,总体上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问题,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支撑这个庞大的经济大国崛起,另一面科学技术开发率、应用率极底,又相作用于不可能依赖先进的技术生产力达到节能减排以及提高国民经济产值。这一恶性循环,造成当前能源危机的现实。
  鉴于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行业出口前景不容乐观,而一向依靠这些行业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马车之一'将不复存在。于是,通过这次电力因煤炭紧缺而紧缺事件,可以看出:这不只是能源危机的攻关,而是能源危机之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将不可持续。之后怎么办?应该是审视整个宏观经济运行的问题了。
(来源:中国石油和化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