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甲醇产能到底有多少?山西省政府有关部门日前的联合调查揭开了这一谜底:2008年该省甲醇产能为100万吨,2009年增加到307万吨,还有在建甲醇项目22项,规模近500万吨,预计到2011年所有项目建成投用后总产能将达800万吨。虽然甲醇已成为山西煤化工产业最具潜力的品种之一,但如此快速的扩张很可能为未来的市场埋下隐患,山西甲醇行业突围需过“四重门”。 装置规模仍然较小 据悉,山西现有煤制甲醇生产企业5家(产能80万吨),焦炉煤气制甲醇企业8家(产能145万吨),另有合成氨联醇企业14家,产能位于全国第5位;在建甲醇项目22项,规模近500万吨。这些装置原料路线目前基本上为煤炭,技术较为落后,能源消耗较高;最大装置规模为20万吨,10万~20万吨的装置数占产能的90%以上;单位产能投资高,约为国外大型甲醇装置投资的2倍;财务费用和折旧费用较高,影响成本竞争力。 近年来,河南、陕西、宁夏、甘肃、内蒙古、安徽、黑龙江、云南和新疆等省区均积极发展甲醇化工产业,装置规模多在50万吨以上。这些项目具有生产规模大、工艺技术先进、装备水平高的特点,代表了当今甲醇化工产业发展、传统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的趋势。从这一点说,山西甲醇行业显然已经处于下风。 工艺技术依然传统 由于国家已明令禁止天然气生产甲醇,所以我国甲醇生产以煤为主,煤基甲醇又分为煤制甲醇和焦炉气制甲醇。 山西焦炉煤气制甲醇刚刚开始发展,不仅处理成本高,还受周边炼焦炉和焦炉气原料的限制,规模难以做大,导致生产集中度较低、深加工产品较少、产品链较短、竞争力较差。 尽管煤制甲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已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山西省所有在建和准备建设的甲醇项目,全都采用目前比较成熟的固定床、气流床和循环流化床技术,仅能使用本省的无烟优质块煤,且大多数企业不掌握煤炭资源,生产成本受煤炭价格影响较大。而真正适合山西的可大规模利用的“三高”(高灰融点、高硫、高灰分)煤种的气化炉尚未有商业化范例,仅有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的灰融聚粉煤气化技术在晋煤集团试用。 运输瓶颈还在加剧 根据目前的调查,山西甲醇的下游衍生物(特别是醋酸)的增长重点在我国东部地区,这样山西生产出的甲醇产品需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到达华东和华南市场,运费上涨之后是否还具有竞争优势是个疑问。此外,甲醇毒性很强、易燃、易挥发,其运输的安全问题也值得考虑。加之山西铁路公路运输的基础脆弱,承受需求波动的弹性小,尤其是当前尚没有足够的空间改善运输质量,新增的数百万吨甲醇如何顺利运往省外,仍是一个问题。 再者,山西甲醇外运到的主要消费地是以铁路为主,而我国现在铁路运力相当紧张,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运力不会有根本性提高,运费也呈现上涨趋势。而且甲醇的特性要求使用专用槽车,空返且运力浪费,使铁路运输的紧张程度进一步加剧。这种紧张状况使内地甲醇到沿海地区的稳定性、灵活性不够,不能及时根据顾客需求进行调整,并导致了运输成本在甲醇价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15%~30%)。 由于目前铁路运力已趋于饱和,物流条件受到限制,很多企业增量部分都采用汽运的方式对外运输。而汽运价格远远高于铁路运输价格,再加上燃油价格上涨,导致山西的甲醇运输成本增加,极大地限制了山西化工企业甲醇的发展。以晋煤集团天溪煤制油2.3~2.4吨甲醇制1吨油的比例来计算,那么百万吨油品就是230万~240万吨甲醇,如果没有铁路,那么解决运输问题将是最大的瓶颈。因此,就地使用或转化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下游应用风险犹存 目前甲醇用途仍以传统领域为主,如甲醛、MTBE、醋酸等,而这些传统领域需求相当平稳,是否能消化如此多的新增产能还是个未知数。尽管已经有些企业直接兴建了一些下游装置,然而相对于原料甲醇产能的迅速扩大,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势必会造成国内甲醇的供应过剩。而甲醇新用途如醇醚燃料、甲醇制烯烃等领域虽炒作较热,但是进入门槛较高,只有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甲醇生产装置才可以考虑发展甲醇制烯烃(MTO/MTP)。 甲醇燃料方面,虽然近年来的消费量发展较快,消费地区也主要集中在山西、陕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区。山西已先后在晋中、太原、长治等地的公交车、出租车中进行了多年的示范推广。但甲醇直接作为燃料使用数量极为有限,如果甲醇参混比例按5%计算,则燃料甲醇需求量为35万吨,若按10%参混,则甲醇需求量为70万吨。随着国家《车用甲醇燃料标准》的实施,甲醇燃料消费会成为驱动甲醇需求的主要动力之一。 另外,大量发展甲醇下游生产装置固然可以加大甲醇的消费量,但是甲醇衍生物产品本身也面临着市场容量有限,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必须探讨化解甲醇庞大产能的途径,选择发展市场前景良好的甲醇衍生物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