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新闻
油价走强使石化业利弊互现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上上下下震荡徘徊,每桶价格1月上旬一度接近82美元,创下近15个月以来的最高点。而到1月下旬,却降低到73美元。3月份以来维持在80美元左右。国际油价短期起伏波动,但长期来看还是走强,其对石化业的影响,可以说多空交织,利弊互现。
  资源日益紧张
  2010年,世界石油需求将随经济回暖转为正增长,增长量在每日130万桶左右,达到8600万桶,比2009年增长1.2%。世界石油需求增长仍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中国、印度等亚洲新兴经济国家和中东产油国仍将是主要需求增长国。经济复苏、通胀预期、原油需求上升、美元贬值和投机炒作被认为是2010年油价走强的主要推动因素。预计2010年国际油价运行区间大致为60至100美元,均价为70—85美元。1月2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预测中国今年的原油需求为平均每天882万桶,比去年的每天846万桶增长4.3%。从长远看,石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被替代,世界经济发展仍将推动石油消费稳步增长,成为支撑高油价趋势的基本因素。油价走强标志原油需求旺盛,也使原油资源日益紧张,特别是今年主要产油国纷纷调整能源政策,延伸发展炼油化工,可供贸易的原油资源逐步减少,加上新兴经济体对原油贸易格局的影响不断扩大,获取原油资源的难度越来越大。在去年底召开的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上,与会各成员国代表决定维持现行的石油生产限额不变,以期一个“公平合理的价格区间”。受此影响,2010年的石油供给即使有所增加,增幅也不会很大。美国能源情报署预计2010年全球石油日供给量较上年增加127万桶,同比增长仅为1.5%。石化业将面临原油不仅价高,而且难以采购的局面。
  油品供过于求
  原油价格走强一般意味着成品油价格“水涨船高”,刺激炼油企业扩大产能和生产积极性。事实也是如此。2009年末投产的中国石化福建炼化一体化、天津石化、镇海炼化一体化等项目,炼油能力都超过了1000万吨。再加上中国石油投产不久的新疆独山子1000万吨炼油和今年上半年即将投产的广西钦州1000万吨炼油、中海油惠州1200万吨炼油项目,预计2010年我国炼油能力达到5.1亿吨。而根据近两年新装置的投产情况估算,2010年原油加工量约4亿吨,按照国内汽煤柴油平均收率,全国汽煤柴油产量达2.44亿吨,超过国内需求。此外,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石化武汉石化、中国石油抚顺石化等大型炼化项目和一批中型炼厂如大港石化、华北石化、呼和浩特石化、庆阳石化等炼化企业的改扩建带来的增量都很大。由于多套新建和改扩建炼油及煤制油装置投入生产或提高负荷、部分炼油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增加、地方炼厂生产积极性较高,在国内主要市场区域加快抢滩布点,各方对终端网络和客户的争夺更加激烈,降价促销手段更加频繁使用。这些态势清楚地表明,成品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不到位的状况难以改善。
  带动石化产品行情上扬
  石油化工产品其市场行情除了受需求影响,还受制于原油价格的波动。可以说,原油的价格走向是影响石化产品价格长期走势的根本性因素。
  以化纤原料PTA(精对苯二甲酸)为例,今年年初一段时间,国际原油价格曾有所回落,但很快止跌反弹,PTA也随之出现了先抑后扬的行情。作为PTA的上游产品PX(对二甲苯),其生产高度依赖原油。没有原油供应作保障,PX生产就无以为继。尽管国内近年来新建好几套PX装置,似乎也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但产业链中间环节的产能过剩对PTA价格的影响能力与原油相比还是很有限的。也就是说,原油价格的推动作用超过了PX产能扩张的影响。这样,只要油价仍然高企,PX尽管生产多了,价格一般也不会怎么降,PTA价格仍然具备走高的条件。
  塑料原料即合成树脂也是如此。今年2月上旬,受原油价格一度下挫及节前备货需求减少影响,国内聚乙烯等塑料原料市场呈阴跌态势,贸易商因成本压力不愿低卖,而终端用户方面多以观望为主,期待价格的进一步探底,导致买卖双方交投僵持,成交难见放量。到了该月下旬,受春节期间原油价格大幅上扬提振,节后贸易商陆续返市,一些石化企业相继调涨出厂价,市场心态较好,共同推动市场出现上升行情。石化产品无论是涨还是跌,原油价格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既然油价长期看来会走强,人们对石化产品的市场行情还是应该抱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