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企如何走出“只循环不经济”的困境
循环经济,目前无疑是最受化工企业追捧的发展模式。记者调查发现,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比较雷同,基本上体现在对生产中的“三废”进行末端治理上。但许多企业“循环”的结果却是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如磷肥企业为综合利用磷石膏废渣,纷纷投资建设以磷石膏为原料的水泥厂,但这些水泥厂大多不能稳定运行,效益很差;目前治理烟气二氧化硫,企业普遍采用的是“石灰石-石膏法”,生产的石膏质量低,销不动,企业没有经济效益,而石膏四处堆放又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如何走出这种“只循环不经济”的困境?记者带着这一问题采访了有关专家。 要发展主动型 中国循环经济研究院专家范小克告诉记者,从现实的市场经济背景上看,循环经济既然属于经济范畴,就应具备经济属性。只强调形式上的循环而不管财务状况的优劣,多数不能达到目的。企业只是在对一个理念的响应,而不是真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自发地实施,必然会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采用末端治理方式治理污染后还会形成二次污染,为治理二次污染再串联一个末端治理系统。这种方式也可形成形式上的循环,也常被称作是“循环经济”,但从整体上看可能依然是“只循环不经济”,这种做法可概括为被动型循环经济。 范小克说,分析国内外循环经济成功的典型案例,可以发现他们做到了既可循环利用资源,又可形成由污染向资源的飞跃,并实现资本循环,建立起既循环又经济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这种具有资源性、资本性和关联性等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可称为主动型循环经济。被动型与主动型循环经济的主要区别在于资源化,即将因放错了位置而成为垃圾的资源,真正还原其资源的属性。 记者注意到,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化的关键在于经济性。经济上的盈亏点是在不断变化的。现在,塑料、金属等资源回收产业已成为循环经济的主要类型。这些产业之所以能得以较快发展,是由于两个前提条件已经成熟:一是本地区原始的矿产资源越来越匮乏,资源利用成本越来越高;二是周围环境中丢弃的塑料、金属垃圾越来越多,回收成本不断降低,达到与一次来源成本持平或低于资源成本的水平。这就是该循环经济产业能主动发展的动力。 主动型循环经济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将草木灰当肥料显然是循环经济而不应被嘲笑,因为这不仅消纳了燃烧垃圾,而且草木灰在进入下一个循环中成为钾肥而使农作物增产。珠三角地区在唐代就形成了生态农业的“桑基鱼塘”模式,明末清初浙江杭嘉湖地区的“农-桑-鱼-畜”相结合的农田生态平衡模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现代我国中原地区形成的“粮、棉、林、草、药、禽、菌”为一体的产业复合经营模式,也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充满生机的主动型循环经济的类型。 要突破体制束缚 有很多循环经济案例,如果囿于一个企业、或是一个行业的小范围实施,可能难以摆脱“只循环不经济”的困境,但是突破行业限制,往往能达到双赢的效果。 铬盐企业排放的铬渣污染治理,如果光靠铬盐企业本身进行末端治理,是个投资大、无任何效益的纯消耗性工程。但铬渣中所含的铬却是炼钢企业的珍贵资源。把铬渣用于炼钢,既解决了化工企业的污染问题又满足了钢铁企业的原料需求。国内几家铬盐企业与钢铁企业形成的跨行业循环经济体系,体现出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燃煤烟气的二氧化硫治理是当前我国一项重大环保工程。国内燃煤锅炉每年要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约1000万吨。为治理这一污染,预计未来10年内我国大约要投资2000亿元以上。现在,国内烟气二氧化硫污染防治的主体模式是从国外引进的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这在联合国推荐的“卡伦堡模式”中是循环经济的典范。但是,已经有专家指出,我国的脱硫石膏正在成为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后的又一大污染源,是用二次污染的方式解决一次污染的问题,得不偿失。 “石灰石-石膏法”是把二氧化硫变成石膏,石膏再去做石膏板建材。这个技术在有的国家来讲是循环经济的一种典范,但是照搬到中国来就出现问题了。首先,中国天然石膏的蕴藏量和质量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而且国内磷肥行业已经在产生大量的石膏,国内市场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石膏;其次,烟气脱硫回收的石膏本身有很多工业上难以克服的问题,所以没有经济价值。一台1025吨/小时的燃煤锅炉,每年采用“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的运行成本4000多万元,这使企业无法负担,成为典型的“只循环不经济”产业。 但是,如果打破行业界线,这条循环产业链就有可能变得经济了。记者采访业内专家了解到,目前在化工企业利用烟气二氧化硫回收硫酸铵、硫酸钠、硫酸的技术已经成熟,只要把锅炉系统与化工系统联合起来,生产条件就可以具备。有一个成功的例子,最近贵州一家化工企业参与一家发电厂的烟气二氧化硫治理,对两台30万千瓦的发电机组的烟气脱硫系统采用“氯碱法烟气脱硫及资源化”技术改造,用液碱回收二氧化硫。项目建成后形成年产14万吨PVC、24万吨硫酸、22.5万吨电石、12万吨烧碱、20万吨元明粉、30万吨水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脱硫改造项目投资额16.38亿元,回收产品年产值达到18.33亿元,相当于该厂两台30万千瓦发电机发电产值的两倍。以绿色指标体系进行评价,项目的效益更高。 我国硫资源相对缺乏,硫黄的年进口量已达13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硫黄进口国。若国内电力企业和化工企业能够在打破行业割据的前提下形成市场化的循环经济链,将每年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资源化、商品化,转化为不同种类的化工产品,那将是一个双赢的选择,完全可以跳出“只循环不经济”的怪圈。关键在于居垄断地位的电力行业会有这种市场需求吗?因此,有专家尖锐地指出,“只循环不经济”怪圈形成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现有体制造成的等级分化,还在于整个经济市场化程度远远不够发达。 要依靠技术进步 发展循环经济,要有相关技术作支撑。一个好的技术,可以托起一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这已经成为共识。有专家形容,如果说发展主动型循环经济是一条难以逾越的河,掌握相关适用技术就是渡河的船。一般来说,化工企业产生的废弃物,成分比较复杂且不太稳定,因此再利用的难度都比较大。要使废弃物变成资源,在生产技术不升级的情况下,有可能带来安全生产难度加大、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还有可能使企业的生产率下降。废弃物再利用的前提是技术过关、安全可行。这对许多化工生产过程来说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课题,开发难道大,需要一个研究探索过程,需要艰苦攻关,需要科技投入。而这类技术一旦获得成功,往往会带来整个行业颠覆性的革新。 记者在云南一家大型磷肥企业看到,在循环经济方针指导下,该厂为综合利用生产排放的大量磷石膏废渣,投巨资建设了一座以磷石膏为原料的水泥生产装置。建成后开车时发现,物料在装置内堵塞严重,不能正常生产运行。企业分析认为可能是磷石膏含水量大、颗粒细的原因,但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最后不得不停产。 我国鲁北化工集团创建的“磷铵、硫酸、水泥联产”工业生态产业链,关键技术是利用磷石膏制取硫酸。国外有人曾搞了70多年没有成功。鲁北化工的创始人冯怡生当时在仅有40万元研发资金的艰苦条件下,历经2000多个昼夜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将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攻克。鲁北化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每一个节点都具有正向的财务效益,创造出了有中国特色的“主动型循环经济”模式,被国际公认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多年成功运行经验的生态工业系统。2001年,这一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依托这一技术建设起来的鲁北循环经济产业链获得中华环境奖。这一技术的开发成功,为国内磷肥工业解决磷石膏综合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走出了一条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