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相关新闻
我国“己二酸”需求量增加面临挑战

潜在需求强劲,供应结构变化,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2006年以后,全球己二酸需求量增加,市场价格大幅上升,使国内产能迅速扩张,但在未来5年里,市场需求及供应格局将会发生较大变化。
  需求预测:聚氨酯业需求强劲,尼龙66盐潜在需求巨大
  我国己二酸最大的消费领域是聚氨酯行业,约占总消费量的57.7%,尼龙66盐约占17.6%,其他领域约占24.7%。
  由于我国尼龙塑料工业发展较缓慢,而聚氨酯工业发展迅速,因此我国己二酸的消费结构与国外差距较大。目前美国、西欧、日本尼龙盐消费量占己二酸消费量的比例分别为90.7%、65.4%、57.5%,远远高于我国不到18%的比例。近年来,国内鞋底料和聚氨酯浆料市场迅速发展,聚氨酯原料装置建设迅速,并且未来还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我国聚氨酯对己二酸的需求将保持年均15%的增长速度,预计近年我国己二酸的消费结构不会有大的变化。
  由于国内尼龙装置有限,而且尼龙装置规模都比较大,不可能完全依靠进口产品来满足装置生产需求,因此主要尼龙生产装置均自行配套建设己二酸装置,国内多以进口尼龙纤维和树脂形式来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2007年我国仅聚酰胺66切片和其他初级聚酰胺66进口量就达到约21万吨,若换算成己二酸的数量,则相当惊人。因此,我国不仅聚氨酯工业对己二酸需求强劲,而且尼龙66盐对己二酸的潜在需求也十分巨大。
  己二酸在其他行业主要是生产环保型永久性增塑剂。2007年,我国其他行业消耗己二酸约为11.9万吨,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2010年其他行业将消耗己二酸14万吨。
  预计到2010年我国对己二酸产品的需求量将达到60万吨。鉴于我国己二酸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缺口,国内多家企业计划扩建或新建己二酸生产装置,预计到2008年,我国将拥有68万吨的己二酸生产能力。因此,国内供需基本平衡。
  供应格局变化:自给率上升,以国产货为主
  我国原有的己二酸供应商战略计划在逐渐发生变化。
  辽化的己二酸生产能力目前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可占到50%。未来几年,随着新的16万吨/年装置的投产,其年生产能力可达到30万吨,将成为亚洲第一大己二酸生产商。
  从目前辽化己二酸产品的销售模式来看,将逐渐扩大对终端客户的销售,逐渐取消分销商。同时辽化一直在提升自身己二酸产品的质量,积极寻求出口渠道,为后来的新增产能做铺垫。预计在未来的几年内,辽化仍将是我国最大的己二酸供应商,将会保持其50%的市场份额,其产品直销的比例会上升到90%(目前大约在65%),同时会开拓出口的道路,打开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的出口渠道,甚至有可能向中东以及欧洲出口。
  罗地亚目前是我国第二大供应商,但未来几年内,其对我国市场的供应量很难有大幅度的上升。
  英威达目前是全球第一大己二酸供应商,未来几年,英威达在亚洲的市场将会以东南亚市场为基地,重点供应我国市场,但将会因为国内工厂的兴起,而降低市场份额。
  旭化成己二酸产品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呈逐步降低的态势,随着国内己二酸生产能力的逐步扩大,旭化成对我国市场的供应量将会逐渐减少。
  首诺、兰蒂奇、巴斯夫在我国市场的份额难以进一步加大,而朗盛的市场份额可能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
  此外,独山子、洪业、博汇将会成为我国己二酸供应商的新进入者。从未来的市场销售看,这3家企业的己二酸产品都会首先针对聚氨酯市场。
  未来5年,我国己二酸供应商的格局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辽化仍然会保持其最大的优势,同时英威达、罗地亚将会重点冲击尼龙市场,独山子、洪业以及博汇会成为新的市场占有者。我国市场的己二酸产品供应将会以国产货为主,初步预计,到2010年,我国己二酸产品的自给率可以达到80%~85%。
  产业面临挑战高油价时代的挑战。己二酸的原材料价格和生产成本会随之上升。
  节能减排的挑战。己二酸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含酸废水和温室效应气体,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是节能减排的重点监控对象。
  新技术的挑战。尽管己二酸合成技术比较成熟,但国外仍通过技术进步开发出更经济和环保的绿色合成工艺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目前环己烷法生产技术有可能被先进的环己烯法所取代,掌握这一技术的日本旭化成公司已分别在河北和沿海建设环己醇装置,并有意向己二酸行业进军。我国应加快合成技术开发,尤其是以环己烯与双氧水绿色合成己二酸技术及利用生物技术合成己二酸技术,以尽快缩短我国己二酸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开发环己烯双氧水催化氧化和生物技术合成己二酸等清洁工艺,以改变我国目前生产工艺污染严重的状况。
  国外进口产品的冲击。国外己二酸生产企业都是大型跨国公司,规模大、成本低、竞争力强,我国应加快规模化己二酸装置的建设,加快己二酸下游产品的开发与生产水平,形成上下游装置一体化模式。我国目前仅生产己二酸或生产单一的下游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获较大利润,生存空间有限,为此要加快下游产品开发与生产,形成上游产品规模化,下游产品多元化、系列化和精细化,提高整体装置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