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煤化工行业概述 |
1 |
| 第一节 煤化工简介 |
1 |
| 一、煤化工产品链 |
1 |
| 二、煤气化:煤化工的核心技术 |
3 |
| 三、煤化工的产业化发展 |
6 |
| 第二节 中国发展煤化工的意义 |
9 |
| 一、缓解能源储量结构矛盾 |
9 |
| 二、促进煤炭资源有效利用 |
11 |
| 第三节 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现状 |
13 |
| 一、高油价背景下的煤化工投资热 |
13 |
| 二、当前煤化工行业发展中的问题 |
14 |
| 三、国家加强煤化工建设项目管理 |
16 |
| |
|
| 第二章 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
17 |
| 第一节 资源环境 |
17 |
| 一、中国煤炭资源现状 |
17 |
| 二、煤炭资源保障前景分析 |
20 |
| 三、水资源状况及其影响 |
22 |
| 第二节 政策环境 |
23 |
| 一、发展煤化工成为“十一五”规划重要内容 |
23 |
| 二、煤化工产业发展以合理利用资源为原则 |
24 |
| 第三节 经济环境 |
27 |
| 一、“十一五”中国经济将保持快速稳定增长 |
27 |
| 二、煤炭行业竞争力将通过产业重组得到提升 |
28 |
| 三、今后几年石化行业景气周期仍将延续 |
29 |
| 第四节 技术环境 |
30 |
| 一、技术对于煤化工行业发展的意义 |
30 |
| 二、国内煤化工技术开发进展情况 |
30 |
| 三、国外煤化工技术引进及存在的问题 |
31 |
| |
|
| 第三章 传统煤化工产业链发展前景分析 |
33 |
| 第一节 煤的焦化 |
33 |
| 一、中国焦炭行业发展状况 |
33 |
| 二、主要炼焦副产品发展前景分析 |
36 |
| 第二节 电石乙炔化工 |
41 |
| 一、中国电石行业现状 |
41 |
| 二、电石主要下游产品发展前景 |
42 |
| 三、电石乙炔化工发展方向 |
47 |
| 第三节 合成氨产业链 |
49 |
| 一、中国合成氨行业现状 |
49 |
| 二、合成氨主要下游产品发展前景 |
50 |
| |
|
| 第四章 煤制油产业链发展前景分析 |
53 |
| 第一节 煤制油概述 |
53 |
| 一、国际煤制油发展历史 |
53 |
| 二、煤炭液化技术的主要特征 |
55 |
| 三、煤制油的经济性分析 |
57 |
| 第二节 中国煤制油产业发展现状 |
59 |
| 一、国内煤制油产业总体发展态势 |
59 |
| 二、国内间接液化法煤制油装置建设走势 |
61 |
| 三、国内直接液化法煤制油装置建设走势 |
62 |
| 四、煤制油产品竞争力分析 |
63 |
| 第三节 中国成品油市场分析和预测 |
64 |
| 一、中国成品油市场现状 |
64 |
| 二、中国石油市场发展前景分析 |
66 |
| |
|
| 第五章 煤制醇醚燃料产业链发展前景分析 |
70 |
| 第一节 甲醇行业发展状况 |
70 |
| 一、甲醇行业概述 |
70 |
| 二、全球甲醇行业概况 |
70 |
| 三、中国甲醇行业发展状况 |
72 |
| 第二节 甲醇传统下游应用领域发展前景分析 |
76 |
| 一、甲醛 |
76 |
| 二、醋酸 |
77 |
| 三、MMA |
79 |
| 四、其他 |
80 |
| 第三节 煤制醇醚燃料发展前景分析 |
82 |
| 一、煤制醇醚燃料概述 |
82 |
| 二、甲醇燃料市场前景分析 |
84 |
| 三、二甲醚市场前景分析 |
85 |
| |
|
| 第六章 煤制烯烃产业链发展前景分析 |
90 |
| 第一节 煤制烯烃概述 |
90 |
| 一、煤制烯烃的意义 |
90 |
| 二、MTO与MTP技术概况 |
91 |
| 三、煤制烯烃的经济性分析 |
93 |
| 第二节 中国乙烯市场分析和预测 |
95 |
| 一、全球乙烯工业概况 |
95 |
| 二、中国乙烯工业发展状况 |
96 |
| 三、乙烯主要衍生物市场前景分析 |
99 |
| 第三节 中国丙烯市场分析和预测 |
102 |
| 一、全球丙烯工业概况 |
102 |
| 二、中国丙烯工业发展状况 |
103 |
| 三、丙烯主要衍生物市场前景分析 |
105 |
| |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109 |
| 第一节 中国煤化工行业发展趋势 |
109 |
| 一、洁净煤技术是必然选择 |
109 |
| 二、精细化和多联产将是行业发展方向 |
109 |
| 三、资源和技术成为企业发展基础 |
111 |
| 第二节 中国煤化工行业投资分析 |
112 |
| 一、行业进入壁垒分析 |
112 |
| 二、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
113 |
| 三、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
114 |
| |
|
| 附录 |
116 |
| 1、中国煤分类国家标准 |
116 |
| 2、两种气化炉的主要技术指标对比 |
116 |
| 3、煤直接和间接液化技术的对比 |
117 |
| 4、多联产系统的技术基础问题 |
120 |
| 5、国内15家煤炭企业产品及特点 |
121 |
| |
|
| 图表目录 |
|
| 图表1:煤化工产品链情况 |
3 |
| 图表2:国外煤气化技术发展历程 |
4 |
| 图表3:中国能源储量和消费结构 |
9 |
| 图表4:世界各地区能源储量构成 |
9 |
| 图表5:2000-2007年来中国原油自给能力显著下降 |
10 |
| 图表6:1996-2007年中国煤炭消费量情况 |
11 |
| 图表7:1996-2007年全国原煤产量情况 |
11 |
| 图表8:2007年中国煤炭的下游应用行业分布 |
12 |
| 图表9:中国煤炭基础储量超过100亿吨的地区大多在中西部 |
18 |
| 图表10:1997-2007年煤炭生产增速与GDP增速的比较 |
21 |
| 图表11:中国煤炭储量与水资源量呈逆向分布 |
22 |
| 图表12:1997-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的关系 |
27 |
| 图表13:1997-2007年中国焦炭产量情况 |
34 |
| 图表14:2003-2007年来国内焦炭价格走势 |
35 |
| 图表15:1999-2007年中国焦炭出口情况 |
36 |
| 图表16:2007年中国煤焦油深加工的馏分含量 |
40 |
| 图表17:2007年中国电石下游用途分布 |
42 |
| 图表18:2000-2007年中国电石产量情况 |
43 |
| 图表19:2001-2007年中国PVC总体情况 |
44 |
| 图表20:2007年中国PVC各种原料路线生产比例 |
45 |
| 图表21:2007年中国BDO下游消费分布 |
47 |
| 图表22:1997-2007年中国合成氨产量情况 |
51 |
| 图表23:2007年中国氮肥产品分类情况 |
52 |
| 图表24:近年来国内尿素价格走势 |
52 |
| 图表25:煤制油(汽油和柴油)的间接液化流程 |
57 |
| 图表26:煤制油(汽油和柴油)的直接液化流程 |
57 |
| 图表27:全球和中国甲醇的下游应用分布 |
72 |
| 图表28:2007年中国甲醇生产原料分布 |
75 |
| 图表29:2007年新增产能及规划中的甲醇项目 |
76 |
| 图表30:2007年中国甲醛消费分布 |
78 |
| 图表31:2007年中国醋酸消费分布 |
79 |
| 图表32:2007年中国MMA消费结构 |
82 |
| 图表33:天然气和煤制甲醇及二甲醚的情况 |
88 |
| 图表34:煤制烯烃流程 |
92 |
| 图表35:MTO典型生产工艺 |
93 |
| 图表36:MTP典型生产工艺 |
94 |
| 图表37:2006年全球乙烯下游消费分布 |
97 |
| 图表38:1998-2007年中国乙烯产量情况 |
99 |
| 图表39:2008年中国乙烯当量消费及预测 |
100 |
| 图表40:2007年中国乙烯当量消费结构 |
101 |
| 图表41:2006年全球丙烯下游消费分布 |
105 |
| 图表42:2007年中国丙烯下游消费分布 |
108 |
| 图表43:2007年中国聚丙烯消费结构 |
110 |
| 图表44:煤化工多联产的典型示例 |
113 |
| |
|
| 表目录 |
|
| 表格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分结构对比 |
6 |
| 表格2:等热值能源价格对比 |
7 |
| 表格3:原油和部分石化产品2005-2007年产量及进出口情况 |
10 |
| 表格4:国内上市公司煤化工项目建设概况 |
13 |
| 表格5:中国煤炭资源地区分布情况 |
18 |
| 表格6:中国主要煤炭品种特性及用途 |
19 |
| 表格7:中国煤种分类及比重 |
20 |
| 表格8:2010年中国煤炭供需预测结果 |
21 |
| 表格9:2006、2007年中国煤炭产业集中度情况 |
28 |
| 表格10:我国气流床煤气化技术的引进情况 |
33 |
| 表格11:中国引进的壳牌煤气化技术的15套装置 |
33 |
| 表格12:2001-2007年中国焦炭产量和出口量 |
36 |
| 表格13:2006-2008年全国新建、拟建焦炉产能情况 |
37 |
| 表格1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焦炭行业部分 37 |
|
| 表格15:炼焦产品的大概比例 |
38 |
| 表格16:2002-2007年中国煤焦油产量和消费量 |
39 |
| 表格17:2008年中国粗苯市场需求和出口情况预测 |
41 |
| 表格18:2000-2007年中国PVC树脂产量及表观消费量 |
44 |
| 表格19:电石法和乙烯法PVC的成本结构对比 |
44 |
| 表格20:2007年PVC生产企业前十名情况 |
45 |
| 表格21:2007-2008年我国PVC扩能统计(万吨年) |
46 |
| 表格22:2001-2008年我国BDO产能变化情况(单位:千吨年) |
47 |
| 表格23:2007-2008年我国BDO产能、产量、进口量以及总消费量预测 |
48 |
| 表格24:2007年中国主要尿素生产企业 |
52 |
| 表格25:2007年中国尿素新增产能情况 |
53 |
| 表格26:2002-2006年南非SASOL公司主要财务数据 |
56 |
| 表格27:中国15种最适合直接液化的煤炭(试验数据) |
58 |
| 表格28:SASOL提供的煤制油成本构成估算 |
59 |
| 表格29:神华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的技术经济对比 |
59 |
| 表格30:兖矿集团100万吨间接液化煤制油的成本估算 |
60 |
| 表格31:国内在建和规划的煤制油装置 |
62 |
| 表格32:2008年中国原油及主要油品消费量情况 |
66 |
| 表格33:2001-2007年中国原油及主要油品产量情况 |
67 |
| 表格34:国外部分在建、拟建大型甲醇项目 |
72 |
| 表格35:1998-2007年中国甲醇产量和表观消费量 |
74 |
| 表格36:2007年中国主要甲醇生产企业 |
74 |
| 表格37:2007年国内主要醋酸生产企业 |
80 |
| 表格38:2005-2008年国内在建醋酸产能 |
80 |
| 表格39:煤、天然气和原油转化为甲醇的成本比较 |
84 |
| 表格40:煤基醇醚燃料和煤基液体燃料的竞争力比较 |
85 |
| 表格41:二甲醚和其他能源的性质对比 |
87 |
| 表格42:天然气制醇醚的生产成本估算 |
89 |
| 表格43:煤制醇醚的生产成本估算 |
89 |
| 表格44:2003-2007年中国LPG供需情况 |
90 |
| 表格45:各种燃料生产和热值成本比较 |
91 |
| 表格46:二甲醚生产物耗及成本测算 |
91 |
| 表格47:DME的保底成本和对应原油价格的关系 |
91 |
| 表格48:UOP公司和大连化物所的对比 |
94 |
| 表格49:石脑油、煤炭、天然气路线制烯烃的评价模型 |
95 |
| 表格50:烯烃平均生产成本与对应原料价格情况 |
95 |
| 表格51:神华集团一期联产乙烯和丙烯各30万吨的烯烃成本估算 |
96 |
| 表格52:2007年中国乙烯装置生产能力和产量 |
98 |
| 表格53:2007年以后中国新建、拟建和扩建乙烯项目 |
98 |
| 表格54:我国乙烯原料消费及需求预测 |
100 |
| 表格55:2000-2007年中国聚乙烯树脂供需状况 |
101 |
| 表格56:1998-2007年我国乙二醇产能及供需状况(千吨) |
102 |
| 表格57:我国乙二醇新增产能情况 |
102 |
| 表格58:2000-2007年中国聚苯乙烯树脂供需情况 |
104 |
| 表格59:各地区丙烯为主产品低成本工艺的成本比较 |
106 |
| 表格60:2000-2007年中国聚丙烯供需情况 |
109 |
| 表格61:2007-2009年中国在建和拟建聚丙烯项目 |
109 |
| 表格62:截至2007年中国丙烯腈主要生产厂家及产能 |
111 |
| 表格63:煤液化与多联产厂投资规模及经济评价 |
113 |
| 表格64:中国煤分类的国家标准 |
119 |
| 表格65:SHELL粉煤气化与TEXACO水煤浆气化工艺比较 |
120 |
| 表格66:煤直接液化的三种工艺技术对比 |
121 |
| 表格67:SMDS固定床、浆态床、流化床间接液化技术对比 |
122 |
| 表格68:中国15家煤炭企业产品及特点 |
123 |